甘孜日報 2019年05月25日
5個深度貧困縣(市)實現高質量“摘帽”
丹巴縣小巴旺村農牧民群眾載歌載舞謝黨恩、慶脫貧。 縣委中心報道組 黃蘭峻 攝
●注重優先發展農牧產業
●依托資源優勢做強旅游產業
●“實打實”推進住房安全攻堅
●強化教育引導點燃“內動力”
本網訊 “康定、丹巴、九龍、鄉城、稻城5縣(市)貧困發生率均低于3%以下(其中,康定0.04%,丹巴0.49%,九龍、鄉城、稻城均為0),群眾認可度均高于98%,高質量實現5縣(市)‘摘帽’。”5月21日,記者從州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我州康定、丹巴、九龍、鄉城、稻城5個深度貧困縣(市)成功退出貧困縣行列,創造了全州扶貧減貧史上的最好成績。
注重優先發展農牧產業。我州按照“調結構、建基地、創品牌、拓市場”的產業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特色農牧業,打造脫貧奔康百公里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示范帶,創建省級、州級現代農業園區。康定市堅持“西山東水”“西大東精”產業發展思路,建成萬畝黑青稞、萬畝蔬菜、萬畝花海和9.22萬畝水果、中藥材、羊肚菌等特色農業基地,5個特色養殖小區,流轉土地5700畝,打響“中國高原羊肚菌之鄉”“洞波酒業”“藍逸牦牛奶”等品牌,2018年全市貧困群眾人均純收入達到6190元以上。丹巴縣則圍繞“就地就近就業、異地轉移就業和自主創業”,組織開展技能培訓1238人,落實公益性崗位2165個,引導就業600余人次,實現了“有勞動力的貧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業”。
依托資源優勢做強旅游產業。我州以基礎保障、景區帶動、商品開發、專合引領、鄉村旅游、人才支撐、對口援建、智慧旅游、政策扶持的九個扶貧新模式,拉動創新景區開發、發展鄉村旅游、開發旅游商品“三駕馬車”,做足“旅游+”文章。稻城縣以生態為本底,立足資源稟賦,探索全域旅游助推精準扶貧“132”稻城實踐,創建“特色旅游小鎮”2個,實施旅游扶貧示范村13個,創建“鄉村民宿達標戶”“星級鄉村酒店”“特色經營店”67家,2018年亞丁景區游客購票人數首次突破“百萬”大關,旅游產業助推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康定市俄達門巴村充分挖掘資源優勢和藏區文化內涵,走出一條“資源變資產、牧區變景區、村民變股民、牧民變市民”的旅游脫貧之路。
“實打實”推進住房安全攻堅。我州切實將貧困群眾住房安全擺在最突出的位置,開展住房安全摸排行動,實施危房改造、避險搬遷、農村土坯房改造工程,加快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抓好產業配套和就業安置,確保搬遷一戶、穩定脫貧一戶。九龍縣通過藏區新居、彝家新寨、易地扶貧搬遷等政策的實施,全面實現1890戶6985名貧困群眾住房安全有保障。丹巴縣完成易地扶貧搬遷525戶,同步推進搬遷群眾安全飲水、生活用電、安全住房、廣播電視全部達標,確保“搬遷一戶、穩定脫貧一戶”。康定、丹巴、九龍、鄉城、稻城5個縣(市)落實貧困人口城鄉醫保、大病保險參保“兩個100%”和“十免一補”,設立貧困對象醫療救助基金,實現貧困患者在縣域內住院治療個人支付控制在5%以內。稻城縣全面落實控輟保學“六長”責任制和非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學生資助政策,切實保障貧困家庭子女就學。
強化教育引導點燃“內動力”。我州堅持思想引導,大力開展“感黨恩、愛祖國、守法制、奔小康”主題教育活動,辦好“農牧民夜校”,引導貧困群眾學文化、學政策、學法律、學技術,增強“勤勞致富光榮、懶惰致貧可恥”的認識,樹立“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觀念。九龍縣堅持教育為“先”,激發“脫貧動能”,開展州、縣、鄉藏漢彝三種語言引領講、覆蓋講、入戶講;圍繞“全域九龍兒女上好學·創全州一流教育品牌”目標,充分發揮“農牧民夜校”在脫貧攻堅中的“助推器”及“加油站”作用,有效提高農牧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強化正向激勵機制,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勞務補貼等方式,將幫扶政策措施與貧困戶參與情況掛鉤,不斷提高貧困戶自我發展的積極性。鄉城縣制定《“勞動收入獎勵”實施方案》,從種植養殖業項目、勞務收入等方面分別進行獎勵,進一步提高群眾自我脫貧的積極性。
邱志娟 記者 宋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