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黨政要聞 >> 瀏覽文章

雨托村的通與變

甘孜日報    2020年07月22日

◎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 劉廷飛

正值高原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群山環繞的雨托村生機盎然,欣欣向榮。雨后的柏油村道格外干凈,一排排藏房錯落有致,三五成群的村民正前往村里的產業基地上工。

雨托村藏語意為“坐落在綠松石上的村落”,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龔埡鄉金沙江高山河谷地帶,與西藏自治區隔江相望,是一個布滿紅色足跡的地方。雨托村平均海拔3700米,村民依山零星而居,最遠的居住點離公路48公里,過去這里一直是窮山溝里的“五不通”村,路電水電話電視幾乎不通。全村共有117戶523人,其中貧困戶28戶125人,一度是脫貧攻堅工作“老大難”村。

為徹底改變雨托村貧困現狀,甘孜州、德格縣認真調研論證后,下決心讓大山里的村民整體易地搬遷。

搬遷面臨著重重難題:很多群眾守住“窮窩子”不放,觀念轉變難;作為縣里最大的整體搬遷項目,在山溝里成片用地難;如果沒有后續支撐,住上好房子卻還過窮日子,“造血”增收難……

但整村易地搬遷是雨托村實現脫貧摘帽、徹底改變面貌最實際有效的辦法。決心已定,各部門迅速行動起來。

“搬遷難度越大,監督執紀任務就越重。越是艱巨越要把工作做實做細,為雨托村實現歷史性跨越助力護航。”德格縣紀委常委、縣監委委員、分片包鄉聯系人羅布擁錯向龔埡鄉紀檢監察干部反復動員。

為了能近距離監督,更好掌握群眾思想動態和情況反映,及時了解工程進度和資金使用狀況,龔埡鄉紀委專職副書記龔永芳向鄉黨委申請,帶領第一書記、包村干部直接就住在村子上。

“你們同意搬遷嗎,有沒有強迫搬遷的情況?清楚自己該出多少錢嗎,籌集資金有什么困難?對搬遷后如何務工就業,鄉上村里和你們談過沒有?”這些易地搬遷中的問題,龔永芳走進每家每戶,逐一認真詢問了解,發現問題及時和第一書記、包村干部溝通提醒,盡快協調解決。

龔永芳在走家串戶中發現,有不少群眾對政策并不理解,有的對搬遷后的生活存在顧慮,不愿意離開世代生活的土地。龔永芳與第一書記、包村干部和村“兩委”商量,一定要把思想工作做到位,發揮黨員干部的引領作用。18歲入黨的老黨員澤登占瑪帶頭同意搬遷,并和村里的其他12名黨員一起,分組包戶做工作,龔永芳也一邊做監督工作,一邊宣講政策。在多方努力下,雨托村實現無矛盾零糾紛易地搬遷。

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實現整村搬遷,“五通”項目順利落地,成為雨托村蝶變的起點。但村里可利用資源少,整村搬遷后如何致富增收成為脫貧攻堅路上的又一道坎。

“制定的產業規劃符不符合村民意愿和村里實際?招商引資企業是否最大限度照顧村民的利益?分紅應得的每一分錢是否都到村民手里?”完成搬遷后,當地紀檢監察干部沒有停下腳步,帶著新的問題走訪調研,監督產業發展。

在有關部門支持幫助下,雨托村充分利用河谷地帶的氣候地理條件,發展經濟林木和蔬菜大棚,建設集培育花卉、觀光旅游、休閑娛樂為一體的雨托產業園區。此外,通過就業培訓、精準輸出勞務、開發公益性崗位等方式,使得雨托村貧困戶家家有出路、人人有保障。今日雨托,已是甘孜州“民族團結先進示范村”“四好村”,也是遠近聞名的明星村。

“以前我們是全鄉最窮的村子,現在全都搬進了新房,還建了產業基地,每年年底還有分紅,我自己也有了工作,這是做夢都沒想到的。”村民松吉說。

德格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主任郅云洪告訴記者,脫貧攻堅以來,全縣總共易地搬遷1469戶,是甘孜州易地扶貧搬遷量最大的縣。“把全要素、全過程‘貼身監督’嵌入脫貧攻堅戰,既能細致做好群眾工作,又能精準定位問題,及時推動解決。后續還要因地制宜加強對‘四不摘’情況監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郅云洪說。



  • 上一篇:構建高效運行醫保制度 撐起百姓健康“保護傘”
  • 下一篇:用作品記錄變化 用真情講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