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21年10月26日
□四川日報全媒體評論員
基礎設施的發展水平代表了區域競爭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提出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要求以提升內聯外通水平為導向,強化門戶樞紐功能,加快完善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構建互聯互通、管理協同、安全高效的基礎設施網絡。貫徹落實《規劃綱要》,要堅持戰略引領、適度超前,統籌增量和存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構建集約高效、經濟惠民、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重點是構建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是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先行領域,也是暢通經濟社會循環的“動脈血管”,將帶動西部地區人流、物流與全國和全世界聯通。2020年以來,成渝地區在鐵路、公路、航空和水運等方面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齊頭并進、成效顯著。近年來,四川以突破高鐵瓶頸、打造國際航空樞紐和打通出川大通道為重點,大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從“蜀道難”到“蜀道通”的歷史性轉變。未來,兩地還將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聚焦“內聯”形成經濟圈高效便捷交通網,聚焦“外暢”打通多向出渝出川大通道,建設現代物流樞紐體系,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按照《規劃綱要》部署,打造國際航空門戶樞紐,共建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完善雙城經濟圈公路體系,推動長江上游航運樞紐建設,提升客貨運輸服務水平。
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成渝地區水能、煤炭和天然氣等能源資源豐富,是實現發展的重要支柱。在碳達峰碳中和的新背景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必須準確把握能源工作新要求,更加注重統籌發展和安全,更加注重堅持系統觀念,更加注重清潔低碳發展。按照《規劃綱要》部署,要優化區域電力供給,優先建設具有調節能力的水庫電站,優化川渝電力資源配置,培育發展電力現貨市場和川渝一體化電力輔助服務市場;要統籌油氣資源開發,完善頁巖氣開發利益共享機制,建設天然氣千億立方米產能基地,打造中國“氣大慶”。
水系是城市的命脈、區域發展的重要資源。川渝兩地有著81條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界河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讓兩地在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御能力等方面迎來了深度合作契機。按照《規劃綱要》部署,要增強跨區域水資源調配能力,推動形成多源互補、引排得當的水網體系,推動大型水庫及引水供水重點工程的研究論證與建設,加強飲用水水源地和備用水源建設,推進防洪減災設施建設,推進水利資源共享、調配、監管一體化。
加快推動成渝地區現代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有效推動一批期盼多年、奠基長遠的重大項目落地,加快補齊發展短板、積蓄增長后勁,才能在新一輪發展中搶得先機贏得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