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9月28日
——九龍縣在脫貧奔康中的綠色印記
九龍縣七日村合作社花椒油生產車間。
■本網記者 田杰 文/圖
金秋時節,秘境九龍,美得讓人心馳神往,美得讓人流連忘返。9月20日,記者隨團踏訪了這座秀美的高原碧水風情城。
作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九龍既是中國西部自然特征最明顯、民俗文化最獨特的縣份之一,也是中國西部生態資源最為富集和生態系統保存最完好的縣份之一。縣委書記趙景強告訴記者:“生態是九龍最大的優勢所在,生態經濟是九龍最耀眼的底色,我們將做實做細做精生態資源開發和生態農牧業發展這兩篇大文章,精心施策打綠色牌,精準發力走綠色路,精確落地求綠色富,奮力書寫出決勝全面小康的優異答卷。”
綠色產業 “四柱”擎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強烈的綠色發展理念,理所當然成了九龍謀求產業富民的“關鍵詞”和“主題曲”,生態礦產業、生態能源業、生態旅游業、生態農牧業也由此成為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擎天“四柱”。
涵蓋了銅、鉛、鋅等20余種礦產資源,讓九龍在“開發與保護并重”的旗幟下,使得以里伍銅礦和子崗坪鉛鋅礦為代表的礦業經濟穩健而行,特別是今年國際市場銅、鉛、鋅等價格的一路看好,不僅帶來了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效益”的疊加,而且更鋪就了綠色礦業的新底色;一條條流金淌銀的九龍河、踏卡河、洪壩河等主要河流,伴隨著72%的有效開發率,使得一座座電站儼然變成了一臺臺“印鈔機”;游客蜂蛹伍須海、獵塔湖等景區所帶來的“井噴”態勢,讓生態旅游業發展在攪熱景區旅游的同時,也帶動了鄉村旅游漸入佳景;以九龍牦牛、花椒為代表的“五朵金花”的絢麗綻放,更是為高原特色農牧業發展注入了“品牌效應”;……這一切都是九龍在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中烙下的鮮明印記。
美景既是資源,更是財富。曾被國內外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獵塔湖“水怪”,吸引了眾多旅游愛好者的目光,也吸引了重慶萬方有限責任公司。2014年,公司瞄準獵塔湖景區開發,并響亮地打出了讓游客“住農家屋、吃農家飯、說農家話、享農家樂”的招牌,這可讓湯古鄉伍須村、湯古村牧民們嘗到了“天上掉餡餅”的爽朗滋味。公司與28戶牧民簽約,將牧民定居房改造為游客接待中心,每戶牧民每年除了獲得公司支付的7500元房租外,還以每人每月3500元的工資聘請其從事旅游服務;而沒有簽約的60位村民,則被公司聘為臨時工,且開出了每人每天150元的工錢。
采訪中,剛剛送走廣州游客的牧民彭措深有感觸地說:“以前,我們哪里想得到,美景居然還能變財富,牧民也能搞旅游。萬方公司進駐后,我們的命運就徹底改變了,這種旱澇保收的日子,比起放牧來那確實叫爽!”
旅游業的發展,讓九龍越來越多的農牧民吃出了“美味”,也吃出了“自信”。而以“五朵金花”著稱的現代特色農牧產業,更是在“支部+專業合作社+企業+基地+農戶”這一發展模式的牽引下,點燃了眾多群眾脫貧致富奔康的火熱激情。目前,全縣3256畝茶園,每年超過1.6萬公斤的鮮葉,給茶農人均帶來的收益高達3400元;6.67萬畝核桃產業基地,年產干核桃可達60萬公斤,使得種植戶人均年增收260多元;3.63萬畝花椒基地,年產干花椒達30萬公斤,種植戶人均年增收超過350元;養殖規模達5.5萬頭的九龍牦牛產業成效顯現;種植規模的九龍魔芋產業,喜人的長勢讓種植戶笑逐顏開;……
一個個綠色產業的“并聯”與“串聯”,不僅彰顯出了規模效益和輻射效應,而且構建起了“一縣多品牌、多村一產業、一村一產品、一戶一增收項目”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去年,該縣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1381元,總量連續五年穩居全州第一。
擊鼓攻堅 匠心“繡花”
脫貧攻堅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這對明年即將“摘帽”的九龍說,可謂是時間緊迫、任務艱巨。
眼下,脫貧攻堅的“秋季攻勢”正火熱進行。一份份白紙黑字的“軍令狀”,一次次“立說立行”的現場推進會,一輪輪“六親不認”的大督查,特別是推進的環環相扣、督戰的疏而不漏、通報的指名道姓,不僅帶來了“緊箍咒”效應,而且逼得各級干部“坐立不安”。
21日上午10時許,記者來到距縣城50公里的乃渠鄉七日村雙富花椒油專業合作社,正在這里開展全縣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及農業農村建設交流考察的縣、鄉、村三級干部,在縣委書記趙景強的率領下,走進生產車間,了解生產流程,詢問經營情況,聽取發展思路。眼見為實的發展變化,讓與會人員贊不絕口。
采訪中,負責合作社設備維修的村民羅漢偉告訴記者:“自從2008年合作社成立以來,我與愛人就一直在廠里干活,一年下來我倆口子起碼收入有5萬。以前廠子沒建起來時,種花椒可麻煩了,辛辛苦苦摘回來的花椒一遇到連續幾天下雨,就變得黑糊糊的,一點賣相也沒有,只好隨便商販壓價;現在隨摘隨賣、過秤數錢,每公斤20元的收購價,比自己曬干后再出售劃算多了。在廠里上班安逸,一日三餐都管不說,還能抽空打理自家的莊稼和花椒樹。今年我家光是賣鮮花椒就從合作社領到了3000多元,而村上的種植大戶鄭重林家起碼不下5萬。采花椒確實費時費工,有的人家干脆請人采摘,即使每公斤給6塊錢的勞務費,但自己到廠里務工或上山采松茸掙的錢也能彌補起來。如今,國家政策這么好,如果自己還脫不了貧、致不了富能怨誰呢?我保證今年如期脫貧!”
在交流考察現場,趙景強深情地說:“脫貧全靠黨的政策好,奔康要靠自己加油干,我相信全縣貧困群眾都有這樣的信心和決心。雙富花椒油專業合作社和即將參觀的祥瑞、金瑞、富民合作社的成功經驗啟示我們,‘支部+合作社+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無疑是一把斬斷‘窮根’的利劍和打開致富門的‘金鑰匙’。”
當記者來到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踏卡鄉耳朵村活動中心時,村支書烏尼長明正在與幾名村組干部商量跑山豬產業化經營一事。他心直口快地對記者說:“前不久,村兩委干部自籌資金70多萬元,成立了養殖合作社,購買了400頭母豬、30頭公豬和370頭小豬。全村180戶村民參與其中,建卡貧困戶一家也沒有落下。最多的農戶養了80多頭,最少的也有10幾頭,明年四五月養殖規模有望達到3000頭。今年花椒、核桃、魔芋等產業也給村民們帶來120多萬元的收益。這幾年,政府和村民相繼投入了2000多萬元資金,大規模實施彝家新寨、異地搬遷以及‘五改三建’工程和占地4.2畝的村活動中心及其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過去破爛不堪的村子一下就像一座小集鎮。而今,村上至少有30家人購買了小汽車,近40戶人在縣城購買了商品房。”
從湯古鄉的旅游產業到洪壩鄉的牦牛產業,從乃渠鄉的花椒產業到烏拉溪鄉的種養加產業,從魁多鄉的茶葉產業到煙袋鄉的魔芋產業,從三巖龍、八窩鄉的藥材產業到上團鄉的黑木耳產業,從踏卡鄉的毛驢養殖業到呷爾鎮的梅花鹿養殖基地,……
一個個產業的遍地開花,一個個合作社的欣欣向榮,一個鄉村的“華麗轉身”,不僅提升了農牧民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而且更讓奮進中的九龍在擂鼓攻城拔寨、劍指脫貧奔康的征程中群情振奮踏歌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