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沃野綻放致富花 德格因地制宜壯大農業生產

甘孜日報    2019年06月27日

務工村民正在平地覆膜。

◎本網記者 劉小兵 文/圖

露天菜地綠意蔥蘢,有的人在平地覆膜,有的人在除草施肥,有的人在疏葉摘果,忙的不亦樂乎。露天菜地環拱著近百座冬暖大棚,走進大棚,茄子、西紅柿、西葫蘆等蔬菜色彩亮麗、芳香誘人,辣椒、白菜、冬瓜等菜秧成片成簇、長勢喜人,采摘蔬菜、照管秧苗,勞作人員都忙碌而喜悅。

這是6月22日記者在德格縣中扎科鄉呷依村目睹的繁忙場景,如今類似的場景在德格隨處可見,這些場景正是該縣因地制宜壯大農業生產的縮影。

近年來,德格縣緊扣全縣發展思路,踐行先進理念、運用先進技術、引進先進模式,引導支持農區群眾,充分挖掘農耕地區的生產潛力、壯大農業生產,實現了良好開局。

立龍頭 規范建設現代園區

受地形、海拔、氣候等因素影響,德格歷來以牧業生產為主,農耕文化相對薄弱;以往只有少部分地區有種植糧食的傳統,且多沿襲著粗放、傳統的耕作方式。要讓農業生產提效,關鍵在于改善生產技術和耕作方式,需要“龍頭”企業來示范帶動。

2016年,該縣確定了“3553”產業發展思路和“1371”產業布局,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在自然條件適宜的地區,大力發展蔬菜、糧食等農業產業。

2018年3月,該縣正式啟動實施了沿雅礱江流域百公里有機農業產業帶“三園區、一中心”建設項目。該項目累計投資6590萬元,總面積3163畝,成串珠式分布在該縣雅礱江流域的中扎科、年古、溫拖3個鄉(都屬于我州雅礱江流域24個深度貧困鄉鎮),直接輻射、帶動該縣溫拖片區4鄉、30個村的3644戶、15129人。其中,中扎科農業園區占地802畝,建有20座500平方米冬暖式蔬菜大棚、1座太陽能提灌站和1個占地3000平方米的生態養殖區,同時配套了路網、渠網、農資功能用房和肥水一體化設施。目前,“三園區、一中心”已基本建成,部分園區已實現產出。

據德格縣農牧農村和科技局副局長蘇光奎介紹,“三園區、一中心”按照“政府建基地,企業搞生產,群眾分紅利”的模式運行,由內地企業和德格本土企業聯合進行生產管理;當地群眾從中獲得每畝地每年600元的土地流轉費用和每天110元的務工收入,并學習技術。

“以前這些地都種青稞,沒有灌溉用水,我們也不會管理,畝年產僅為300斤左右;做夢都沒想到,有一天這里能種出這么多蔬菜,我們掙了錢也開闊了眼界,這是個好項目!”中扎科鄉呷依村村委會主任翁休與記者談起蔬菜園區時,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尋突破 廣泛發展"家庭菜園"

記者在中扎科農業園區采訪時看到了一個令人不解的現象:園區內的冬暖大棚內和露天菜地上都種滿了菜,但育苗大棚內為何還有大量菜秧?

“這些菜秧是多出來的?”面對記者的疑問,技術員周成說:“我們育的苗哪有多出來的,大家都搶著要呢!我們選擇來這里建基地,就是看重這里生態良好,能種出原生態的產品,且有政策優惠。在享受優惠政策的同時,我們也要配合當地政府,引導和支持當地群眾學會自己種菜。這些菜秧都是要送給周邊群眾的。”

蘇光奎介紹,企業在3個農業園區生產出來的蔬菜和奶、肉產品將主要銷往內地,不能解決當地蔬菜供應匱乏的問題,而且讓群眾從園區購買蔬菜費用太高。為發揮農業園區“授人以漁”的作用,引導當地改變群眾不會種菜、不去種菜的現狀,從根本上解決當地群眾吃菜貴、吃不上新鮮蔬菜的問題,今年德格縣委、縣政府籌資630萬元,支持全縣所有貧困戶及有意愿的非貧困戶,在院壩、臥圈及房前屋后種植蔬菜。

為激發當地群眾的種菜積極性,發展家庭菜園所需的地膜、肥料、種子都由政府提供,3個農業園區免費向附近群眾提供菜秧苗并接收全縣群眾到現場免費學習技術。為了保障家庭菜園項目取得成功,該縣相關部門做了大量前期工作:一是認真核實各鄉鎮庭院經濟用種需求,二是嚴格把關用種質量,三是及時調運、發放了所需物資,四是組成專班到村、入戶,對群眾播種工作進行現場指導監督。據統計,今年共發放各類農資922.1385噸,支持全縣5703戶貧困戶和14596戶非貧困戶建起了家庭菜園。

家庭菜園得到了當地群眾的普遍認同。該縣溫拖鄉康郎村群眾四郎多吉家中總共有7口人,一年買菜要花3000多元錢,而且只能買土豆、大白菜等耐儲存的蔬菜,家里的老人、小孩也因食用蔬菜單一,患上了一些由營養不均引發的疾病;今年他把房前屋后的地平整種菜,且種植了 7、8個品種。他說,“有了家庭菜園,不僅省錢,還能改善我一家人的健康,我要好好地管理菜園!”

強保障 深入開展技術培訓

記者在中扎科鄉采訪時,看到了一個特殊的菜園,與其他菜園不同,在這個菜園里管理菜苗全都是僧人。與記者隨行的鄉干部告訴記者,這個菜園占地4畝,屬于該鄉境內的崩東寺,菜園由寺廟僧人自己管理。

記者近距離觀察了幾名僧人的勞作管理,只見幾名僧人有板有眼,井井有條。一名名叫巴姆拉西的僧人告訴記者,在菜園播種之前,縣上的農技員就到寺廟進行了種菜技術培訓,寺里還選了幾名代表到中扎科農業園區實地參觀學習了幾天;縣上的農技員和鄉干部隔幾天又會來指導大家在蔬菜的不同生長階段,應該注意什么。

在土壤、氣候條件較差的德格農區,種子下地后,不精細管理便很難獲得收成,而缺乏農耕技術正是當地農業發展落后的原因之一,要讓家庭菜園項目落地生根必須提高群眾耕種、管理莊稼、蔬菜的能力。

蘇光奎介紹說,在確定加力發展農業生產之初,德格縣就把轉變群眾的生產觀念、提高群眾的農耕技能作為治本之策,廣泛開展宣傳動員和技能培訓則是相關部門的主要舉措。建設3個農業園區的一個目的就是“通過園區示范,讓群眾了解現代農業生產;通過到園區務工的群眾,把新觀念、新技術帶到廣大群眾之中;通過園區專業人員現場教學,切實提升當地群眾的農耕技術水平”;發展家庭菜園的一個目的就是為給廣大群眾提供實踐、練習農耕技能的載體。園區建成后,的確發揮了傳播先進技術的作用;當地群眾也在耕種、管理家庭菜園的過程中學習了技術,嘗到了甜頭。同時,德格縣農牧農村和科技局還組織全縣農技人員到農區,廣泛開展了農耕技術宣傳培訓,并組成技術指導小組對口聯系各村,全過程支持廣大群眾進行探索性農業生產。

在頻率密集、形式多樣的農耕技術培訓中,德格農區群眾也獲益匪淺。該縣年古鄉同古村群眾翁登告訴記者:“我種了幾十年地,只會種青稞、土豆和豌豆,不曉得撿地里的石塊,不曉得要留行距,更沒有見過大棚;現在我們向專家學了技術,以前會種的東西產量變高了,以前不會種的,現在種出來了。大家都高興得很。”

糧食安全是地區發展的根基,產業發展是群眾致富的保障。蘇光奎表示,建立農業園區,推廣家庭菜園,開展技能培訓實際是德格壯大農業生產的“組合拳”,其目的在于以農業園區為龍頭、家庭菜園為載體、技術培訓為保障,帶動、支持廣大群眾轉變觀念、學習技術,改變傳統生產模式,提高土地產出,加強農業產品自我供給能力,從而減輕經濟負擔、保護身體健康。




  • 上一篇:“潤育工程”助力群眾“雙脫貧”
  • 下一篇:甘孜縣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