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05月12日
演練中,州應急管理局工作人員在臨時指揮部向州應急指揮中心實時匯報災情。
州應急管理局工作人員準備調試信息設備。
◎本網見習記者 洛絨尼瑪 文/圖
4月1日20時23分,石渠縣發生5.6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石渠是甘孜最邊遠的縣,距離州府康定670余公里,海拔高、路程遠、溫差大,在這些不利因素下如何迅及展開應急救援,這對成立僅一年的甘孜應急力量來說是一次大考驗。
地震發生后,州應急管理局立即啟動Ⅲ級應急響應,并立即派出現場工作組趕赴震區,緊急調配應急避難帳篷300頂、2000床棉被和2000套棉衣、棉褲等救援物資,累計轉移安置群眾6109人,準備應急醫療物資10件,對安置區域進行防疫防毒消殺并設立臨時治安防控卡點。
災情牽動萬人心,甘孜應急有力量。不只是石渠地震救災體現出防災減災中的甘孜速度,得榮縣“3·20”山體滑坡、丹巴“6·27”山洪泥石流、“4·1”九龍森林火災……一次次災害面前,我州已從過去的災害應對和備災,轉向更具預防性的風險防御與減輕,彰顯出我州應急力量的成長壯大。
一場演練,彰顯防災減災“快反應”
突遇強降雨,山洪爆發,迅速建立指揮體系,啟動應急預案,全面了解災情,迅疾轉移被困人員,全面評估次生險情,防止次生災害發生。整個救援中,搶險救援組、醫療救護組、后勤保障組、治安秩序組嚴格按照應急預案規定程序迅速集結,有條不紊地協同作戰,措施得當、處置有效,做到了安全、有序、及時、正確,達到了預期目的。演練結束后,演練參與單位及時進行總結分析,查找不足。
這是4月28日,我州真實模擬應對處理突發山洪泥石流的全過程。通過此次應急演練,進一步增強了廣大干部群眾防洪減災意識,對做好基層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建立健全聯動機制和群眾共同參與機制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一斑窺豹,一場應演演練,彰顯防災減災甘孜速度。州應急管理局副局長袁亮表示,受特殊地理條件和自然因素影響,我州防災減災救災任務重、困難多,安全監管戰線長、難度大。“我州地質災害隱患較多,第一時間對災難進行有效應對才能把災害降到最小,才能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州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我州的實際,全州將應急處置作為最根本的任務,著力發揮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減災委辦公室、應急委辦公室作用,組織自然資源、水利、林草、氣象等部門,建立了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共享、會商、研判及共同發布四大機制,實行月月一會商、每季度一總結。此外,我州還構建了“1+18”的應急管理體系,按照“屬地為主、分級響應”的原則,制定出臺了災害災難應急處置工作總冊、地震災害及地質災害等應急救援響應分冊及其保障分冊,并對接軍地聯合、地企聯動救援工作,簽訂合作備忘錄和應急救援戰略合作協議,成功應對了得榮縣“3·20”山體崩塌、九龍“6·21”、丹巴“6·27”山洪泥石流災害。
近年來,根據我州實際,應急管理局做好風險排查工作,建立健全預警機制,及時發布預警信息,不斷完善應急預案,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實現“第一時間反應、第一時間應對、第一時間搶險”。“應急管理局嚴格落實‘防大汛、抗大災、救大災’要求,不定期組織各項應急演練,旨在檢驗、錘煉、提升應急隊伍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據悉,去年該局開展各級各類演練達800余場,參與人數達5萬余人次。”
一張“天網”,裝上防災減災“千里眼”
“去年我州接入的‘天網’對得榮縣‘3·20’堰塞湖預判、救災起到了積極作用。”州應急管理局副局長喜江鵬表示,甘孜州應急管理局已截圖“天網”“地網”“雪亮工程”、旅游景點監控等視頻資源點位11861個,繪制出甘孜州全域矢量地圖、影像地圖、三維地形地貌地圖等,并已整合公安、旅游、氣象、自然資源、水利等34個部門的相關應急基礎數據,實現了數字化分鐘采集,實現了自建地震監測臺站從無到有的重大跨越。
日前,記者了解到,4月28日舉行的防汛演練中,為了給救援工作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撐,演練中各種先進儀器設備紛紛亮相:靜中通、動中通、微波單兵傳輸系統、無人機回傳系統……“因為我州屬于高山峽谷地區,對衛星信號有一定遮擋,一般設備必須在正南沒有遮擋的方位才能正常運行,但是‘動中通’在行進中就能通訊。”州應急管理局應急指揮中心主任秦遂春告訴記者,“動中通”在車輛、輪船、飛機等運動過程中皆可實時跟蹤衛星等平臺,不間斷地傳遞語音、數據、圖像等多媒體信息,可滿足各種軍民用應急通信和移動條件下的多媒體通信的需要;而“靜中通”是一臺可以快速搭建前方應急指揮部的通訊設備,只能在靜止狀態下,在固定地點通過通信衛星接入主網絡,與衛星進行實時通信,運用它可以開小型的會議,可以現場處置、現場應急。
甘孜州應急管理局圍繞“看得見、喊得應、聽得清”的要求,配發安裝325部北斗預警終端設備,實現全州鄉鎮一級全覆蓋,并對各鄉鎮分管鄉(鎮)長、具體使用人員分片區開展使用培訓。
在應急指揮中心大廳,記者見證了高分衛星的“打點”技術:一張大屏幕上密布著7000余個“藍點”,這些“藍點”就是我州的地質災害和山洪隱患點。點開其中一個“藍點”,各種數據一目了然。
“高分衛星數據在應急處置中有高精度可看、高分辨率可查、高光譜可分析、數據更新可靠四大特點,高分影像數據與北斗預警系統充分結合,達到精準定位、精準預警。”喜江鵬介紹,通過高分衛星的“天空視角”,針對森林火災、地質災害、危化管理,能實現325個預警點、7000余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山洪隱患點、17座非煤礦山、9座尾礦庫、130個危化企業等的可視化預警分析和發布,真正為應急管理的事前預警、事中處置和事后恢復重建建立了全新基礎支撐系統,為我州涉災部門、領域提供了全新災害分析方法和手段。
秦遂春自豪地說:“以高分衛星影像為基礎,同時充分利用北斗衛星短報文與公網通信融合技術,構建了以州應急指揮中心為樞紐、325鄉鎮終端為節點的高精度可視化通信指揮網絡,形成終端與指揮中心‘全天候、終端可視’的直聯互通,確保第一時間災情所在鄉鎮預警預報、第一時間掌握災害位置及災情周邊地理環境,為應急處置提供‘指南’,是防災減災工作實實在在的‘千里眼’。”
一支隊伍,鍛造防災減災“生力軍”
應急管理作為全新的事業,整合了13個部門11項具體職能職責,涉及內容多而廣,對相關職能職責涉及的41個法律法規和規章進行了全面梳理。
州應急管理局掛牌成立15個月來,為進一步提升我州應急管理能力,要求全州應急管理局著力補短板、織底網、強能力、促協同,推動應急管理理念、制度、機制、方法創新,全面提高應急管理綜合能力。
我州還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全州綜合性救援力量建設,強化應急救援隊伍戰斗力建設,大力培養應急管理人才。州應急管理局自正式掛牌以來,制定出臺了《應急管理專家管理辦法(試行)》,分12個專業領域面向州內外選聘,并建立專家庫,采取“省級專家+本州專家”模式,邀請省廳專家開展災情信息系統培訓,強化州內外人才培養,改善應急管理技術服務知識結構。
“接下來,我們將會與更多部門進行合作,實行自然災害分析、應急數據信息共享、信息共同發布、會商研判等機制。”喜江鵬告訴記者,州應急管理局將切實發揮安委辦、應急委辦、減災委辦統籌協調作用,建立健全多部門應急聯動機制,形成信息互聯互通、防范無縫對接、救援同頻共振的工作合力。
“邊組建、邊應急、邊落實”。一年來,我州應急管理部門經受住了考驗,把分散于各有關部門的應急資源和力量整合起來,形成統一高效的應急管理體系,在全力防范化解安全風險,有效應對各類自然災害,確保了全州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實現了自然災害人員零死亡、財產少損失,交出了一份令黨和人民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