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康巴時評 >> 瀏覽文章

完善多元增收機制 帶動群眾脫貧奔康

本站原創    2020年05月12日

◎趙景強

近年來,九龍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牧民增收工作,全面落實書記縣長責任制,堅決推動黨中央和省州系列惠民政策及決策部署落地落實落細,堅持以特色產業為引領,拓寬穩定增收多元化渠道,實現了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的可喜成績,2017-2019年,我縣連續三年獲得全省農村改革和農民增收工作先進縣榮譽稱號,2019年我縣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369元,同比增10.5%,已連續六年位居全州第一。

一、完善產業發展機制,激發穩定增收動力

立足生態資源稟賦和地理條件,堅持走“名特精優”的產業化路子,優化形成牦牛、花椒、核桃、魔芋、茶葉“五朵金花”+生物藥材、特種養殖、特色果蔬立體農業產業發展思路,持續推動農牧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激發產業助農穩定增收動力活力。一是完善特色發展機制。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原則,制定完善《九龍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天鄉茶葉現代產業融合示范園區方案》《萬頭牦牛園區建設項目實施方案》《毛驢特色養殖發展總體規劃(2018-2025年)》等,扎實推進九龍牦牛、九龍花椒、天鄉茶葉、毛驢、生豬、中藏藥等6個特色農業產業園建設,特色產業提檔升級、做大做強。建成特色產業基地9.85萬畝,特色畜禽養殖基地2個、養殖場3個;申報“三品一標”產品23個,開發農副產品5類36種,培育省州名牌產品、知名商標5個,有效扭轉“千村一面、萬戶一業”的舊狀。二是完善融合發展機制。推進農旅深度融合發展,大力培育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等現代農業新業態,重點開發一批休閑農莊、特色民宿等鄉村休閑度假產品;并在“延鏈補鏈強鏈”上做文章,構建“種養+加工+銷售+旅游+農戶”的產業增收體系,推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形成了鄉鄉有產業、村村有實體、戶戶有門路的增收格局。三是完善開放發展機制。推廣“互聯網+實體經濟”發展模式,多舉措培育電商產業,新建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和冷鏈倉儲物流配送中心,全覆蓋建立鄉鎮電商服務站。深入實施品牌強縣戰略,提高供給質量,包裝打造銷售松茸、牦牛肉、藏香豬、礦泉水、花椒、茶葉等農特產品,充分借助省內外對口幫扶平臺,積極參加農博會、“蓉歐”會等,近三年同新希望集團、阿膠集團等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到位資金3.2億元。

二、完善政策支撐機制,筑牢穩定增收根基

學深吃透國家和省州推進精準扶貧、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實施鄉村振興等重大政策,因勢利導在政策機制層面出實招、求突破,扶持壯大市場主體。一是完善產業發展政策機制。出臺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若干政策,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方案,加快農業產業發展意見和“以獎代補”、分險基金管理辦法等政策措施,加大財政、用地、減稅等支持力度,提供金融貸款擔保和60%貼息,整合資金940萬元建立了全州首支產業分險類基金,撬動各類資金4.47億元投向農業農村,兌現獎補資金1000萬余元,政策紅利持續惠及廣大群眾。二是完善就業創業政策機制。落實財政擔保貸款財政貼息、促進就業相關政策,健全職業農民與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機制,堅持市場導向、需求導向,開設特色種養殖、餐飲服務、叉車技能等培訓班,提升管理和技能水平,增強就業創業能力,僅2019年開展有關技能培訓27期1299人。健全公益性崗位配套政策,整合2580萬余元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6349個。健全就業招聘機制,充分借助省內外對口幫扶平臺,定期舉辦廣東省東莞市、成都市青白江區對口援助九龍縣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等,組織勞動力外出就業務工,目前在縣外省內穩定就業368人、省外穩定就業438人。三是完善增減掛鉤政策機制。健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結余指標有償使用機制,建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和宅基地有償騰退制度,按照“政府主導、市場主力、鄉村主推、群眾主體”的運作模式,厘清相關部門和鄉鎮、村組各自職責,形成推進合力。2019年成功交易指標81.59畝,實現收益2447萬元;今年計劃拆舊復墾面積1675.31畝,交易土地700畝,力爭實現收益2億元以上,切實讓群眾在土地掛鉤項目中獲得更多實惠。

三、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拓寬穩定增收渠道

鼓勵集體或個人以各種方式入股或參與農業市場主體發展生產,讓龍頭企業“挑大梁”、專合組織“做主力”,讓“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推進企業、專合組織、農戶等主體間緊密聯接。一是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大力探索適合本地實際的土地流轉形式,完善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辦法,推廣“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基地+農戶”等模式,引導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優先聘用土地流轉農戶。目前共流轉土地6536畝,吸納本地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1193名,實現土地流轉得“租金”、勞務合作得薪金。二是完善股份合作機制。積極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探索土地流轉入股、集體或個人資產入股、小額信貸入股、財政產業扶持資金股權量化等方式,推進產業增效與農民增收“雙贏”。目前全縣63個村均入股隆之匯公司,2019年19個貧困村每村實現分紅5萬元;扶持發展涉農企業25家、專合組織511個,群眾入股8376人,助農人均增收千元以上。三是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探索“訂單+最低收購價+利潤返還”等模式,引導市場主體與農戶簽訂購銷訂單合同,市場主體提供種牛(驢)、種苗、農資等生產資料和生產技術服務,農戶按照市場主體的標準和要求進行生產,保證質量達標。農產品收獲時,市場主體按照不低于保護價的價格進行收購,解決農產品銷售難題,保證農牧民預期收益。目前與上海驢媽媽集團、新華全球購公司等10余家營銷企業合作,簽訂6900萬購銷合同。通過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全縣農戶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率和受益面達到70%(貧困戶100%)以上,力爭年底達100%。

(作者系九龍縣委書記)


  • 上一篇:以勞動教育樹時代新人
  • 下一篇: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務必實現量變到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