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聚焦甘孜 >> 瀏覽文章

繪就城鄉發展新畫卷

甘孜日報    2020年10月27日

我州以文促旅助力城鄉提升

甘孜縣格薩爾王城游人如織。

◎本網記者 蘭色拉姆 文/圖

在康藏高原東南部,鑲嵌著一顆璀璨的明珠——甘孜州。

這里,格薩爾文化、嘉絨文化、木雅文化、情歌文化等交相輝映;這里,海螺溝、亞丁、木格措、瀘定橋等絕妙景色熠熠生輝。

歷史車輪不停向前,今天的甘孜大地上,文化和旅游早已攜手并進,共譜圣潔甘孜新篇章。毋庸置疑,這是我州文旅融合發展的碩果。在這一進程中,文化和旅游相輔相成,在相互提升的同時,更為全州城鄉提升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水。

文旅項目 夯實特色發展基礎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在文旅融合進程中,我州不斷拓寬公共文化服務內涵和職能,打造特色品牌文旅項目,進一步夯實特色城鄉建設基礎。

東起上海、西至西藏,總里程達5000余公里,匯聚國內眾多世界級自然景觀和人文遺跡,國道318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進一步落實好相關工作,我州專門實施G318康定至雅江段建設項目,重點打造康定市折多塘村、瓦澤鄉水橋子村、瓦澤鄉營官村,雅江縣康巴漢子村、八角樓鄉八角樓村5個特色民族村寨,以及相應的一體化觀景平臺、綜合服務站。項目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旅游廁所、停車場、旅游商品購物點、通訊設施、應急救援設施等。

該項目的實施,在讓G318線康定至雅江段擁有別樣風景同時,也收獲了好評。10月2日,正值國慶中秋黃金周小長假,前往新都橋游覽途中,成都市民黃罡就體驗了旅游廁所的便利。他告訴記者:“小長假人多車多,加上擁堵,上廁所是一大難題,沒想到從康定出發,沿路都有旅游廁所,真是方便又貼心,這既展現了甘孜的旅游人文關懷,也體現了甘孜城鄉提升的用心。”

挖土、澆筑、拆模……在德格縣更慶鎮巴宮街,德格雕版印刷博物館主體工程及附屬設施建設項目正在有序施工中。該項目包括康巴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德格印經院雕版印刷技藝保護利用設施建設、德格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中心,以及德格印經院文化園區附屬工程建設,是全省重點文化建設項目。

據了解,該項目是集陳列、收藏、展覽、研究為一體的綜合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它的建成將對保護德格印經院,傳承雕版印刷技藝,發揚民族文化,促進德格旅游文化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與此同時,該項目還將為德格縣城建設添上一筆濃墨。作為地道的德格人,西繞志瑪對該項目建設有著自己的理解,她認為,巴宮街本來就是德格特色建筑,有了文化遺產展示館后,各類規劃、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整條街定會更加熱鬧,希望那時自己的藏式飾品店能順利開張。

白玉縣河坡鄉是有名的手工藝之鄉,有著“格薩爾王的兵工廠”的美譽,其金屬鍛造技藝被選入第二批國家非遺。

在不久的將來,民族文化手工藝一條街的打造將為河坡手工藝錦上添花。

民族文化手工藝一條街項目擬建于白玉縣城區麻通村,是集購物體驗、民俗文化觀賞和游客接待為一體的民俗文化一條街,目前,該項目已納入白玉縣“十三五”規劃。項目建成后,將吸納70戶以上河坡手工藝人集中從事手工藝產品的研發、傳承、保護、生產、展示、宣傳、銷售等,以此帶動全縣民族手工藝的全面發展。

白玉縣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民族文化手工藝一條街建成后,步行街道、行車道、景觀歌舞廣場及景觀配套設施齊全,展示區、銷售區、附屬設施、街面、綠化帶等建筑有序布局,麻通村將迎來改頭換面,樹起白玉城鄉提升的典范。

公共文化 引領城鄉提升品質

公共文化服務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當下,我州覆蓋城鄉、惠及廣大群眾的州、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體系已初步建構,州民族博物館和農牧民演藝中心等公共設施,文化館、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項目已納入“十三五”規劃。

在理塘縣甲洼鎮農家書屋,一整面墻的書籍中,社科類、法律類、生活類、少兒類……種類豐富的圖書整齊排列、井然有序,農牧民群眾正在翻閱著自己喜歡的圖書。據了解,甲洼鎮建立農家書屋,推動農民讀書、用書,活躍和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改善農村文化環境,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該鎮黨委書記尼瑪澤仁表示,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開辦農家書屋,讓農家書屋成為一個守住家園、記住鄉愁、傳承文化的載體十分重要。更為關鍵的是,農家書屋便于村民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利于村子文化軟實力提升,從而助力村子建設發展。

三、五個村民拿著掃把、垃圾桶等清潔工具,有序作業,不一會兒,本就干凈的廣場顯出了愈加整潔的“面容”。這是8月24日,記者在九龍縣烏拉溪鎮石頭溝村見到的一幕。

據了解,該廣場也叫民族文化廣場,是石頭溝村基礎文化設施的一部分。自修建以來,該廣場成了石頭溝村人休閑娛樂、開會宣講、商議村事的首選地。

與此同時,隨著民族廣場的修建,村里的陋習逐漸消失了。村民黃澤貴表示,有了民族廣場后,每當空閑時,牌桌酒桌上的人少了,到廣場跳舞唱歌的人多了,大家在鍛煉身體、愉悅心情同時,還為小孩們樹立了正面的榜樣。

與石頭溝村民族廣場一樣,扮演相同“角色”的丹巴縣梭坡鄉莫洛村的文化廣場也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在它“身旁”,村級文化活動室、健身器材、文化墻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加之各色鮮花和古碉樓的映襯,莫洛村獨有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在供村民休閑娛樂的同時,莫洛村文化廣場還向游客展示著丹巴力量。村民格魯翁都認為,近年來,隨著交通改善、經濟發展,莫洛村旅游迎來好時機,除了美景與古碉,配備齊全的文化廣場也是另一道風景,吸引著四方游客前來。

功能設施完善的鄉鎮綜合文化站、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農村文化小廣場、社區書屋等公共文化陣地,構筑起百姓家門口的“文化樂園”,為全州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和社會進步夯實了思想保證,也為全州城鄉提升供應了精神動力。

據統計,通過統一采購配送,全州18個縣(市)文化館、圖書館、32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218個牧民定居點、705個村文化活動室配送流動舞臺車、流動圖書車、音響等設備,城鄉文化陣地建設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完善。

品牌產業 開創城鄉致富新路徑

從城鎮到鄉村,從景區到景點,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整體推進,努力構建旅游產業發展框架;立足文化資源優勢,打造文化發展格局和文化產業重點。這是我州文旅融合與城鄉提升有機結合的范本,也是我州充分利用文旅品牌產業,開創城鄉致富新路徑的體現。

為不斷推進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通過培育文化龍頭企業和特色文創商品,我州承辦文化活動、創作精品群眾文藝作品,開展文化產品展銷活動,銷售各類文化產品數萬件,總銷售金額突破1000萬,獲文化創意獎32項,地區級以上獎項2000余個。

同時,我州還積極打造優秀文化產業,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收,爐霍縣郎卡杰唐卡是代表之一。2017年,郎卡杰唐卡將文化傳承保護和群眾就業增收有效結合,主動吸納當地勞動力。據負責人雍珠洛吾介紹,郎卡杰唐卡開辦手工藝技術培訓班,幫助100余名牧民解決了就業,并增加了收入。

而在稻城亞丁演藝中心、稻城亞丁非遺主題社區、甘孜縣格薩爾文化精準扶貧百村產業基地等文化產業地,我州通過優惠政策實施及積極引導等,實現文化產業經營單位1000余家,直接從業人員6000余人,間接帶動農牧民群眾務工22000余人,預計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5﹒15億元。

除開文化產業帶動城鄉致富,我州旅游產業也不甘落后。2017年,我州鄉村旅游接待游客546.5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3.94億元,帶動1.8萬貧困人口參與旅游業,人均年增收804元,助推21個旅游扶貧重點村脫貧摘帽,創建瀘定縣、鄉城縣2個省級旅游扶貧示范區、12個省級旅游扶貧示范村。

2018年,我州以實施“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年”“旅游營銷宣傳年”“旅游服務質量提升年”為目標,形成了全州上下聯動抓創建的新格局,全年接待游客223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22億元,接待人次首次突破兩千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首次突破兩百億元。

2019年,我州立足“旅游興州”的總體定位,建立完善 “五大機制”,在全省率先提出并推動涉旅從業人員持證上崗工作。全年接待游客3316.69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66.98億元,接待人次首次突破三千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首次突破三百億元。

2020年,國慶中秋黃金周期間,我州A級景區接待游客85.24萬人次,同比增長35.88%(與去年7天接待數據相比)實現門票收入2390.58萬元。

一項抽樣調查顯示:我州重點旅游地區群眾收入79.23%來源于旅游業。這無疑進一步說明了旅游業對城鄉增收的重要性,康定市俄達門巴村是這份抽樣調查代表之一。近年來,該村探索出“資源變資產、牧區變景區、牧民變股民”的旅游脫貧模式,通過引入企業開發景區發展旅游,村民以牧場、民居等資源入股,吸納當地農牧民就業100余人,讓廣大農牧民群眾直接或間接從旅游業中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產生活水平。

文化是根,旅游是魂。今天,文旅融合已成為甘孜城鄉提升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在將來的城鄉發展進程中,相信通過進一步做好文旅融合,夯實培根鑄魂工程,將會全面助推全州城鄉發展,為甘孜城鄉提升開創嶄新的局面。

  • 上一篇:九九重陽節 濃濃敬老情
  •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