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康巴時評 >> 瀏覽文章

努力把丹巴建設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示范區

甘孜日報    2017年12月12日

■中共丹巴縣委書記 何文才

       黨的十九大報告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明確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代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重點。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后不久,州委書記劉成鳴專程赴丹巴縣調研,明確提出要讓丹巴成為全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典范。

      “中國最美的鄉村”已然成為丹巴縣一張享譽國內外的名片,特別是近年來,路、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良好基礎。我們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就是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結合落實省、州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努力把丹巴建設成為全州乃至全省、全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示范區。

一、在特色產業培育上狠下功夫,實現產業興旺的目標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推進丹巴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振興農村經濟的一條重要路徑,依托丹巴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風光,大力培育鄉村旅游業和特色農牧業,促進農旅深度融合發展。一是優先發展全域旅游。按照“一個支撐中心、四條精品線路、六個重點景區”特色旅游發展體系和“公司+政府+專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共享機制和定期協調推進機制,著力在景區開發、景點打造、線路設計、服務設施建設、品牌創建等方面下功夫,把以甲居藏寨為代表的丹巴重點景區打造成為藏區旅游發展的示范項目,把丹巴打造成全州全域旅游先行區。到2021年,力爭創建3個以上4A級景區、1個以上5A級景區,旅游人次和收入翻一番,讓旅游業成為丹巴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支撐產業,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鄉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二是加快發展特色農牧業。按照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建基地、搞加工、創品牌”的要求,結合丹巴“一溝一品”“一帶一品”的產業布局,以生態有機農業基地為基礎、農產品加工業為主導、休閑觀光農業為新增長點,大力發展菌果蔬、釀酒葡萄、中藏藥材、藏香豬等特色農牧業,逐步實現基地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產品品牌化,把丹巴打造成全省重要的綠色農業生產基地,促進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狠下功夫,實現生態宜居的目標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推進丹巴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讓鄉村環境美麗宜居,成為城鄉居民向往的詩意棲居地。一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強化森林資源管護,持續依法有效管護全縣集體公益林143.73萬畝和退耕還林成果7.9萬畝。開展大規模綠化全縣行動,按照“山植樹、路種花”的要求,大力實施城鎮、公路沿線、荒山荒坡綠化和村寨美化等生態建設項目,實現生態優美。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行動,強力整治城市“九亂”問題和農村“五亂”現象,實現環境整潔。強化縣、鄉、村三級226名河長職責,落實全縣36條河流“一河一策”管理保護方案,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完善綠色產業布局,推動形成“山頂戴帽子、山腰掙票子、山下飽肚子”的立體生態格局。二是加強地質災害治理。針對丹巴縣災多災頻災重的實際,把地質災害治理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以地質災害為重點的全域災害治理”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總體發展思路,大力實施以主城區為中心、輻射5條流域的“1+5”地質災害全域治理工程,最大限度減少地質災害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加快災后生態植被恢復,確保可持續發展。

三、在村風民風建設上狠下功夫,實現鄉風文明的目標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進丹巴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實現“外在”和“內在”共同蝶變,推動形成良好的家風、村風、民風。一是深耕厚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核心價值觀宣傳,通過公益廣告、橫幅標語、傳唱“二十四字歌”、開展“五進”活動等方式,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農牧民主流意識。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充分利用丹巴縣革命烈士紀念碑、丹巴藏民獨立師師部遺址、原紅五軍團政治部遺址等丹巴紅色革命歷史資源,激勵全縣人民傳承紅色傳統、弘揚革命精神。強化感恩教育,持續深入開展“感黨恩、愛祖國、守法制、奔小康”主題教育活動,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的主旋律,凝聚“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的思想共識。強化公民道德建設,充分利用丹巴涌現出的中國好人、全國道德模范、四川好人、甘孜好人等身邊典型,開展道德模范巡講活動,形成人人學習典型、個個爭當好人的濃厚氛圍。二是保護傳承特色民族文化。圍繞“把丹巴建設成為藏民居文化遺產保護地”的目標,對村落中的古碉、古樹、古民居、古官寨、古水磨等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登記造冊、立牌保護,對莫洛村、莫斯卡村等歷史文化名村注重保留傳統格局和建筑風貌,對丹巴嘉絨女子服飾、嘉絨刺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注意加強傳承和保護,同時全力舉辦好歷屆嘉絨風情節、古碉文化研討會等傳統節日,讓村寨保持濃郁的人文風情和民族特色。三是加快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加快推進文化惠民,促進文化資源向基層、向農村傾斜,努力實現“文化小康”。

四、在鄉村社會治理上狠下功夫,實現治理有效的目標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推進丹巴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依法治理作為事關全局的戰略任務和系統工程,統籌推進社會大局持續穩定、長期穩定、全面穩定。一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創新推行“兩建三線一測評五票決”農村黨員發展機制,嚴把黨員入口關,保證發展黨員質量,提升黨員隊伍整體素質。大力實施“百鄉筑堡壘、千村創和諧”黨建先鋒工程,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高度重視農業系統和鄉村干部的培養、配備和使用,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力度,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干部隊伍。二是加強依法常態化治理。狠抓普法宣傳,深入推進“法律七進”和“七五”普法,形成人人知法、懂法、敬法、守法的法治環境。狠抓群眾信訪工作,常態推進領導干部大接訪活動,繼續推行律師參與信訪接訪工作,健全矛盾糾紛排查調解機制,及時化解各類信訪隱患。狠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妥善處置突發事件,營造和諧穩定的鄉村社會環境。三是加強依法治寺管僧。鞏固提升寺廟達標升級成果,強力推進寺廟僧房“一戶一牌一號”標準化管理,嚴格執行寺廟僧尼持雙證住寺和請銷假制度,嚴格寺廟財務管理和佛事活動管理,積極引導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五、在拓寬致富門路上狠下功夫,實現生活富裕的目標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推進丹巴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堅定不移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黨的各項惠民政策和舉措在丹巴的每一個鄉村落地實施,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一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把脫貧攻堅作為全縣“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工作措施、加快項目建設,舉全縣之力堅決實現2018年貧困縣摘帽的任務,全面消除貧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堅實基礎。二是深化農業農村改革。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著力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因地制宜發展土地流轉型、土地入股型、土地托管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吸引更多城市資本和農頭企業下鄉,力爭每個村都有1個龍頭企業或合作社帶動,促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農民群眾在獲得流轉直接收益的同時,更多分享規模經營帶來的長效收益。大力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示范行動,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進一步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三是促進農村就業創業。結合新村建設、林業改革、生態保護建設等,開發公共服務設施管理員、護林員、河流生態管理員等農村公益崗位,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積極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發展特色種養、鄉村旅游等產業,帶動更多群眾參與其中、共享收益。完善農村保障體系,加大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力度,不斷縮短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

  • 上一篇:領導干部的責任和擔當
  • 下一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鄉城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