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7月17日
◎普呷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科學辯證地指出了生態建設與社會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
近年來,得榮縣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全力推進生態立縣、綠色發展戰略,在地質條件復雜、生態環境脆弱的情況下,克服各種困難,強力推進了生態建設。草地退化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地質災害綜合防治能力不斷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民群眾生態文明意識顯著增強,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得到推行,以切實有效的綠色化行動,發出了綠化全川大生態時代的“得榮好聲音”。
一、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經濟繁榮小康得榮
綠色發展理念作為我們黨科學把握發展規律的創新理念,明確了新形勢下完成第一要務的重點領域和有力抓手,為我們黨切實擔當起新時期執政興國使命指明了前進方向。
綠色發展理念鮮明提出綠色富國的重大命題,彰顯了我們黨對新時期富國之道的科學把握。作為甘孜州南大門的得榮縣,近年來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全力推進生態立縣、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生態得榮,努力走出一條藏區特色、得榮特點的綠色發展之路。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實施“六大戰略”的各方面和全過程,綠色發展已成為得榮走產業富民,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強的有力支撐。
面對人與自然的突出矛盾和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只有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才能走出一條經濟增長與碧水藍天相伴的康莊大道,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就是要堅持生態優先、科學有序,加快發展綠色產業,形成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作為貧困地區的得榮縣隨著光伏發電技術的進步、太陽能項目的運用,光伏發電及太陽能產業的開發使得貧困群眾全面受益。同時,把發展綠色經濟作為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任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托綠色資源和綠色環境,發展林果經濟、開展生態種養,以災后重建為契機,大力發展鄉村綠色旅游業,打造民居接待戶和鄉村主題酒店,在提高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同時也促進了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帶動本地傳統服務業實現增長,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二、推進綠色發展,建設家園秀美小康得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綠色正在裝點當代中國人的新夢想。綠色發展理念以建設美麗中國為奮斗目標,不僅明確了我國當前發展的重要目標取向,而且豐富了中國夢的美好藍圖。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必先惠民。綠色發展理念以綠色惠民為基本價值取向,彰顯了我們黨對新時期惠民之道的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環境一頭連著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一頭連著社會和諧穩定;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態環境就是改善民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生態環境質量在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得榮縣強力推進得榮綠色生態建設,編制了《得榮縣生態縣建設規劃(2011-2020)》,科學劃定縣域生態紅線,森林覆蓋率從2011年的21%提高到2016年的35%。草地退化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地質災害綜合防治能力不斷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
綠色生活方式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體現我們對綠色發展理念的認同度、踐行力,對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的最終實現具有基礎意義、關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也就是說,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綠色發展,人人應為。我們要堅持走環境保護群眾路線,建立健全全民參與環境保護的社會行動體系。加強環境宣傳教育,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文明主題宣傳和實踐活動,在全社會樹立和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價值觀、生態消費觀和環境道德觀,使人人從我做起,做生態文明的積極倡導者和模范實踐者。大力倡導綠色、環保、節能的低碳生活方式,鼓勵全民自覺選擇綠色消費,使全民養成綠色消費習慣,在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體現綠色生活理念。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的作用,營造震懾違法、鼓勵守法的環境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對優質生活環境需求的,它不僅指的是要環境優美,還體現在人的精神面貌、人的心態、人的幸福感以及城鄉面貌和社會秩序的和諧等方方面面。只有我們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文環境等都變得更加美好,美麗小康新得榮的內涵才更為完善。
(作者系得榮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