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09月15日
◎楊志貴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全國最早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州,解放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甘孜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州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甘孜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治藏方略和省委藏區工作思路,牢牢把握“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持續創新發展理念,大力實施“六大戰略”,有力地助推了全州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
一、大力實施依法治州戰略,促進民族地區和諧穩定
黨的十八大以來,甘孜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思想和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實施依法治州戰略,不斷創新社會治理體系,依法助推民族團結進步。
聚焦發展穩定,務實推進地方立法。州人大及其常委會先后制定頒布實施地方性法律法規20多部,涉及經濟社會發展、民生保障、生態環境、民族宗教、城鄉建設、民族區域自治等方面的內容,為實施依法治州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聚焦全民守法,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大力弘揚憲法精神,切實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廣大群眾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法規。在全州廣泛開展法律進機關、進企業、進單位、進學校、進鄉村、進社區、進寺廟“七進”活動,扎實推進“七五”普法,著力提高全民知法、守法、學法、用法的自覺性,推動形成全社會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現代法治良序,為實施依法治州奠定了思想基礎。
聚焦依法行政,推進民主法治建設。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強化工作監督,注重監督實效,務實推進政府依法行政、監委依法監督、法檢公正司法。
聚焦長治久安,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深入開展反分裂斗爭,持續開展緝槍治爆、掃黑除惡、禁毒等專項治理行動,依法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全力維護社會穩定,確保了全州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聚焦和諧穩定,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切實加強宗教寺廟管理,深入開展宗教領域突出問題整治,持續開展“同心同向”活動,扎實推進依法治寺管僧,依法規范管理佛事活動,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確保了全州寺廟和諧穩定。通過實施依法治州戰略,為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奠定了法治基礎。
二、大力實施產業富民戰略,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按照“一優先、二有序、三加快”的產業發展思路,大力實施產業富民戰略,助力全州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一是優先發展全域旅游產業。全州建成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2個,3A級景區16個,創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鄉鎮16個、示范村41個,2018年全州游客人數達到223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222.5億元。二是有序發展清潔能源和生態礦產業。截止2018年,全州水電裝機容量達到1232萬千瓦,培育礦業龍頭企業6家。三是大力發展高原現代特色農牧產業和中藏藥業。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調結構、擴規模、育龍頭、抓加工、創品牌、拓市場、保供給、建園區、突重點、轉方式、強服務,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截止2019年,全州建成特色糧食生產基地100萬畝,特色農業產業基地93萬畝,特色林果產業基地100萬畝,特色畜禽養殖小區67個,道地中藥材基地7.34萬畝,發展集體牧場33個,家庭農(牧)場22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3372個,發展農村電商120個,培育涉農企業237個,建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11個,認定“三品一標”農產品186個。特色產業的加快發展,為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大力實施生態文明戰略,促進民族地區綠色發展
甘孜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地域遼闊、資源富集,境內擁有中國最美草原、森林、雪山、冰川、濕地,是典型的生態資源大州。黨的十八大以來,甘孜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思想和重要論述,務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實施生態文明戰略,積極創建國家生態建設示范區,全州生態文明建設和保護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堅持生態為本,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立了州縣鄉村四級河(湖)長制度,扎實開展清河、護岸、凈水、保水“四大行動”,實施水土流失治理、地質災害防治等生態修復工程,開展違法排污、非法采砂和侵占水域岸線專項治理,確保了水生態系統安全。建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個、自然保護區5個、森林公園5個、地質公園2個、濕地公園3個,省級風景名勝區5個、自然保護區11個、森林公園3個、地質公園2個、濕地公園14個,確保了濕地生態系統安全。建立“四個最嚴格”制度,有效保護森林資源。大力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公益林生態補償1923.47萬畝,確保了森林生態系統安全。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草原禁牧4500萬畝,草畜平衡7963萬畝,確保了草原生態系統安全。
堅持生態為先,強化生態文明建設。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川甘孜行動,完成草地圍欄建設2386萬畝,草場補播661.6萬畝,退化草地改良56.5萬畝、人工種草33.9萬畝、退耕還林88.85萬畝、草原滅鼠治蟲1984.96萬畝,山植樹、路種花9.23萬畝,河變湖濕地植被恢復2.5萬畝。實施農網改造工程,大力推廣以電代柴,減少森林采伐和生活用材。大力推廣新型建材替代傳統木材建房,有效保護森林資源。大力推廣農業清潔生產,實施垃圾、污水、廁所三大革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堅持生態為要,依法管理生態資源。州人大常委會先后頒布實施了10多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地方性法律法規,對生態環境資源的保護、建設、管理、開發、利用依法作出了規定,有力地促進了全州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州委、州政府制定出臺了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八個嚴禁、十六條措施、八條禁令,持續開展亮劍行動,依法嚴厲打擊違法違規占用林地、私砍濫伐林木、偷拉盜運木材、亂捕亂獵野生動物的違法行為。
堅持生態為上,推進綠色產業發展。在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充分發揮自然資源的多重效益,按照“一優先二有序三加快”的產業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為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奠定了堅實的生態基礎。
四、大力實施交通先行戰略,促進民族地區加快發展
聚焦全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落后的現狀,大力實施交通先行戰略,扎實推進農村公路、安全飲水、農網改造升級、通信網絡、危房改造、公共服務等基礎建設,不斷夯實農村發展基礎。大力實施“五改三建”“五通四化”“一幼三室”建設,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土地整治、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全面提升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農牧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截止2019年,全州飲水安全、住房安全、生產生活用電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廣播電視、通信網絡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村公路基本實現鄉鄉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得到明顯改善,為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五、大力實施城鄉提升戰略,促進民族地區協調發展
按照“做強縣城、做優鄉鎮、做美村寨”思路,大力實施城鄉提升戰略,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突出鄉村治理做美村寨。按照“業興、家富、人和、村美”要求和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四好標準”,扎實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截止2018年,全州建成幸福美麗新村1305個,創建省級四好村116個,州級四好村600個,打造特色旅游新村44個。
突出攻能配套做優鄉鎮。抓實鄉鎮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公共服務資源配套,著力改善鄉鎮基礎設施條件。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文化、衛生、廣播電視、通信網絡等社會事業。截止2018年,全州建成特色風貌小鎮38個,特色美麗村寨300個,鄉鎮便民服務中心325個,鄉鎮衛生院325個、鄉鎮中心校325個。
突出區域特色做強縣城。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整治亂塔亂建,持續整治“九亂”和“九子一線”,突出抓好城市風貌改造提升、環境衛生整治、城市綠化、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著力提升城市品位和管理水平。通過實施城鄉提升戰略,城鄉建設全面提檔升級,為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奠定了堅實的環境基礎。
六、大力實施扶貧攻堅戰略,促進民族地區脫貧奔康
甘孜州是全國十四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和“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是全省扶貧攻堅“四大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牧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脫貧任務重。自啟動實施扶貧攻堅戰略以來,我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的戰略思想和重要論述,按照中央、省委和州委關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系列部署,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以脫貧奔康統攬“三農”工作,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四個好”總體目標和“一低三有、一低五有、一超六有” 脫貧標準,精準發力、精準施策,舉全州之力大力實施扶貧攻堅戰略,脫貧攻堅取得了決戰決勝的驕人成績,全州18個縣(市)提前一年全部摘帽、1360個貧困村全部退出、51775戶220289人全部脫貧。2018年全州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達到11555元,貧困發生率下降到3.52 %,創造了甘孜扶貧減貧史上的奇跡。通過實施扶貧攻堅戰略,為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奠定了堅實的人心基礎。
(作者為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