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21年11月10日
對話
省生態環境廳廳長
王波
加強跨界污染治理推動生態共建共保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殷鵬
川渝兩地一衣帶水、山水相連,大氣、水、土壤環境相互影響。近日,記者就川渝兩地如何推動生態共建共保等問題,采訪了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波。
緊密協作聯動推動一批合作事項落地見效
記者:兩地生態環境部門在推動生態共建共保上已做了哪些工作?
王波:我們積極聯合重慶生態環境部門強化戰略協同,緊密協作聯動,推動一批合作事項加快落地見效。
機制共建方面,兩地生態環境部門共同牽頭負責,組建生態環境共建專項工作組,成立專班、落實專人,互派干部交流掛職;在加強生態共建等27個方面深化合作,簽訂合作協議60余項;專項工作組成員單位簽訂涉生態環境領域合作協議10余項。
標準協同方面,兩地生態環境部門積極配合兩地?。ㄊ校┤舜蟪N瘯_展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立法,目前兩地人大已按程序開展審議;聯合開展現行標準差異分析研究和泡菜行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制定。
執法聯動方面,2020年以來,兩省(市)生態環境執法部門,已開展跨界聯合執法檢查12次,嚴厲查處非法跨省轉運處置1700余噸污泥案件等違法行為。
聯防聯控聯治協同治理污染
記者:在加強污染跨界協同治理方面,四川有哪些具體舉措?
王波:協同治理污染,聯防聯控聯治是關鍵。水環境方面,我們與重慶深化跨界河流聯合巡查機制建設,加強跨區域水體監測網絡建設,推動水生態環境數據共享。大氣環境方面,我們與重慶聯合開展“成渝地區空氣質量精細化預報關鍵技術與預警體系研究”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協同開展工業污染源整治,推動跨界空氣質量信息交換,協調統一重污染天氣預警啟動標準,建立應急響應信息通報制度。固危廢方面,我們持續抓好“無廢城市”共建,落實好省(市)危險廢棄物聯防聯控機制、跨?。ㄊ校┺D移“白名單”制度。
截至9月底,全省203個國考斷面,191個斷面達到Ⅲ類以上,水質優良斷面占比94.1%;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244天,優良天數率89.4%;對5類危險廢物、16家危險廢物經營單位納入“白名單”實施跨省轉移集中審批,通過“白名單”辦理危廢轉移至重慶共計104批次、5.1萬噸。
牽住“牛鼻子”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記者:探索綠色轉型發展新路徑方面,四川有何行動計劃?
王波:我們將牽住以降碳為源頭的“牛鼻子”,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推動產業結構的綠色轉型。強化政銀合作,組織生態環保項目財政貼息,發行綠色金融債券。同時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禁止在長江干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新建擴建化工項目,全面推行成渝地區綠色制造。深化綠色創新驅動,大力實施工業綠色生產,推動建設天府永興實驗室(碳中和實驗室),聯合打造綠色工程研究中心。
促進能源結構提升優化。我們將充分發揮四川水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優勢,做好服務、打好配合,助推天然氣千億立方米產能基地建設,打造中國“氣大慶”,并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
穩步推進區域碳排放達峰。繼續推進低碳城市建設,探索開展“零碳社區”“零碳園區”“零碳校園”試點示范。建立健全應對氣候變化制度體系,開展重點行業溫室氣體排放與排污許可管理相關試點研究,加強“碳匯天府”等碳普惠制推廣應用。
謀劃一批重大項目推動生態環境質量不斷向好
記者:成渝兩地還將在哪些方面深化合作?
王波: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和不斷向好,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建設的應有之義。下一步,首先是盡快推動一批重大項目建設落地落實。生態環境部近期將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生態環保規劃,我們將以此為契機,謀劃一批重大項目,重點推動“兩岸青山·千里林帶”等重大生態治理工程和嘉陵江等跨界水體治理項目。
其次是加強污染跨界協同治理,落實水生態環境共建共保協議,探索銅缽河、大清流河跨界流域協同治理試點,啟動瓊江示范河流創建,加強跨區域重污染天氣應急預警,實施重污染應急減排。
最后是繼續強化環境監管,通過常態化開展聯合執法,加大“四不兩直”明察暗訪力度,深化突發環境事件聯防聯控合作機制,強化環境應急聯動,有效防范環境風險。
對話
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
李天滿
構建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多元投入機制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代強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提出,共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為此,四川做了哪些探索?川渝兩地林草部門有何謀劃?近日,記者采訪了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李天滿。
將推動“協商共建”常態化
記者:共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川渝兩地有何謀劃?
李天滿:川渝兩地是休戚與共的生態共同體。去年5月,兩地林草部門就已簽訂《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合作協議》,確定實施“一江五路六山”生態綜合治理、開展毗鄰縣區林草資源聯防聯控等四方面合作內容。今年7月雙方在成都召開聯席會議,研究確定下一步重大事項。目前,各項合作共建事項正穩步推進。
記者:共筑綠色生態屏障方面,我省取得哪些階段性成果,下一步如何安排?
李天滿:“十三五”期間,全省完成營造林5172萬畝,森林覆蓋率較“十二五”末增長4個百分點,高出全國森林覆蓋率17個百分點;實施退化草原改良900余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較“十二五”末增長1.3個百分點,達85.8%,高于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30個百分點。
下一步,兩地將構建完善協作機制,推動“協商共建”常態化;謀劃重點項目,圍繞龍門山等重要山系和長江廊道,布局實施一批生態保護修復重點項目;創新投入機制,構建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的多元投入機制和格局。
已簽署自然保護地管理合作協議
記者:《規劃綱要》提出,“推動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加強珍稀瀕危動植物保護。加快各類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強化重要生態空間保護?!闭埥榻B一下相關工作推進情況。
李天滿:今年6月,川渝兩地簽署自然保護地管理合作協議,探索利益聯接機制、科學管理路徑和發展模式,建立川渝兩地世界自然遺產和自然保護地雙邊協作推進機制。同時,將繼續做好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合作交流,共同推進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整合優化后續工作。
為確保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片區建設工作有序推進,我們正加緊研究制定四川省大熊貓國家公園“過渡期”管理辦法。我們將著力打造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將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片區建設成為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區、世界生態價值實現先行區、世界生態教育展示樣板區。
記者:目前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打造進展如何?
李天滿: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統籌推進規劃設計、增綠增景、減人減房、價值實現等重點工作,4年來龍泉山累計造林植綠14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16年底的54%提升至2020年底的59%。
后續將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堅持世界眼光,圍繞“城市綠心、城市會客廳、生態樂園”三大定位,布局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綠心”;堅持生態優先,廣泛動員社會參與,創新開展“包山頭”義務植樹履責活動,持續厚植綠色生態本底;突出綠色發展,堅持農林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加快培育高品質生活和消費體驗場景,推動生態價值創造性實現。
探索建立跨省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記者:川渝攜手推進松材線蟲病聯防聯治方面有何打算?
李天滿:目前川渝兩地已構建起省級、區縣級、鄉鎮級(林場)、村社級四級聯防體系。下一步,將重點從完善聯防聯控機制等四個方面繼續努力,共同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安全共同體。
記者:《規劃綱要》提出建立跨流域跨區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嚴格執行生態損害賠償制度。如何落實?
李天滿:自《四川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印發以來,我局配合省級相關部門制定《四川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程序規定(試行)》等規范性文件,出臺《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線索通報和賠償工作銜接規定》等制度。同時,多渠道收集涉林草生態環境損害案件線索,督促市州林草主管部門主動作為,核實轄區內涉林草案件,對符合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標準的,及時按流程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
目前,我局正在配合相關省級部門完善《四川省深化生態環境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研究林草跨流域跨區域橫向生態補償的相關考核指標,適時啟動省內試點;積極與重慶市探索建立跨省橫向生態補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