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11月10日
青花椒基地。
成功研發青花椒延伸產品。
◎見習記者 周燕 文/圖
深秋時節,漫步康定市魚通鎮舍聯村的田間鄉野,隨處可見一幅幅生機盎然的美麗畫卷:一條條水泥路蜿蜒向前,一棟棟農家新居干凈整潔,一個個產業項目拔地而起,一張張幸福笑臉燦爛綻放……
這里,鄉村振興步履鏗鏘;這里,美麗圖景日新月異。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描繪出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興圖景,為“三農”加了發展引擎,為百姓添了無限憧憬。
沃野美景如畫,振興闊步前行。近年來,舍聯村按照“做強縣城、做優鄉鎮、做美村寨”的總體要求,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持續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大力發展青花椒、仙桃、刺龍苞等主導產業,利用豐富的資源和優越的地理位置,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初步形成了特色農業區,特色產業競相發力,全面吹響鄉村振興號角。
青花椒種出富民大產業
近日,記者來到舍聯村時,康定市舍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孫勇永正忙著指導當地的村民栽種青花椒苗。
“我們舍聯村目前種植了3000畝青花椒,2017年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整村帶動了52戶村民加入合作社,主要經營花椒的種植、銷售、加工。我們還修建了烘干房、榨油車間,自己加工,把青花椒烤干,或者做青花椒油。”提起發展青花椒,孫勇永滔滔不絕,“舍聯村本來就有種植青花椒的歷史,各級領導對我們的支持力度也很大,我們有信心把青花椒種好。”
此時天空正下著蒙蒙細雨,空氣中彌漫著些許寒意。在舍聯村的青花椒地里,村民們正把一株株高30厘米左右的青花椒苗栽入地里,現場呈現熱火朝天的景象。“明年這些青花椒苗將變成一棵棵青花椒樹。”和村民們一樣,孫勇永心里充滿了期待。
如今的舍聯村,山上山下全種上了青花椒樹。“我們村能保質保量地種植大面積的花椒,都得益于州、市農業部門每年上門給村民提供免費技術服務。”孫勇永激動之情溢于言表,“8年前,在康定市農業部門的支持下,我開始種植青花椒,8年過去了,青花椒樹已成為我家的‘搖錢樹’。如今,我家花椒種植面積已擴大到80畝,再過幾年,收入還要翻番。”孫勇永自信地說,這兩年,花椒市場價穩定,包裝好通過電商銷售,每斤可以賣到35元。
孫勇永告訴記者,舍聯村海拔和氣候非常適合青花椒樹生長,而且這種花椒樹不容易長蟲,村民管理起來不麻煩,省心又省力。“以前這里是荒蕪的坡薄地,自從發展花椒產業后,不僅可以綠化荒山,還為群眾建起了一座座‘綠色銀行’。”孫勇永喜滋滋地說。
過去,舍聯村產業結構單一,村民主要種植土豆和玉米,玉米畝產收入才幾百元,由于收入低,村民在溫飽線上苦苦掙扎。近年來,康定市農業部門多次到村上“把脈問診”,通過實地調研,認為該村具備發展花椒產業的獨特優勢,通過先期花椒種植大戶的引領作用,村民們發展花椒產業的積極性高漲。目前,全村種植花椒面積3000畝,每畝花椒干產量200多斤,按照均價35元計算,畝產值在7000元以上,是種植玉米近三倍。
“過去,花椒采摘后,依靠自然風干,耗時一個多月,影響了產品上市,村委會把購買花椒烘干設備的請示遞交到市里,市政府立即投入40萬元扶貧資金購買烘干設備。”孫勇永說道。
記者看到,占地面積286平方米的烘干廠房里,配備了自動化脈動花椒烘干機、鮮料除濕暫存倉、滾筒分離機、花椒篩選機。“烘干設備一天可以烘干6噸花椒,24小時即可烘成干花椒,村民一天可采摘100斤花椒。今年預計花椒總產量50萬斤,產值在300萬元以上。我們還注冊了《舍勒》青花椒品牌商標,申請了種植花椒樹挖坑機的專利。”孫勇永站在烘干房向記者介紹說,“今年,我們村的青花椒產量15萬斤,又是個豐收年。如今村里的年輕人很少外出打工,就在家里從事花椒樹的管護工作,忙碌一年有了好的收成,再累也值得。”
從種植到加工、銷售,逐步完善的青花椒種植產業正在為舍聯村鋪就一條明晰的產業振興路。
返鄉創業 帶領鄉親共同致富
“又是一個豐收年,我們合作社今年仙桃賣出去10萬斤左右,目前正在抓緊開發仙人掌面膜、精油等產品。”康定市江富仙人掌果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嚴江富說,今年村里的仙桃一如既往地賣到了沿海城市,還在研發仙人掌面條、仙桃酒的基礎上,成功研發出仙人掌香皂等深加工新品。
“當我是一名軍人的時候,我的職責是保家衛國;當我是一名創業者時,我的職責是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嚴江富是一名退伍軍人,退伍后懷揣著對家鄉的摯愛,他毅然地返鄉創業發展仙桃產業。
“仙人掌在每年的三四月份種植,三四年后才能結果。標準化生產,能畝產仙桃1.2—1.5噸。”嚴江富告訴記者,2014年,他帶領舍聯村村民利用當地的氣候優勢,大量種植仙人掌,成立了康定市江富仙人掌果農民專業合作社,幫助村民銷售仙桃。截至2020年末,舍聯村仙桃種植面積1000畝,覆蓋全村種植戶,戶均增收超2萬元。
仙桃呈橢圓狀球體,是康定人對梨果仙人掌果實的稱呼。它生長在大渡河沿岸干熱河谷陡坡或巖壁之上,是味美可口的清熱解暑佳品。
曾經,仙桃是采摘困難的野果。如今,在康定市農牧農村和科技局等部門的扶持下,它成為了康定特色水果產業之一,名聲漸響。每到八九月,不少客商慕名而來,一簇簇或青黃或淡綠的仙桃成為助農增收的“致富果”。
“只要農戶的仙桃達到標準,我們都會收購。仙人掌‘命賤果嬌’,果實有劃痕的、帶傷的、大小不均勻的,我們都不會收購。因此農戶種出來的100噸仙人掌果實最多有5噸精選仙桃被收購。其余的仙桃,農戶就在當地市場自行銷售。在旅游旺季,1個仙桃可以賣1至5元。”嚴江富說。
嚴江富從農戶手中收購的精選仙桃,最終通過空運到武漢、上海、北京、廣東等地。在盒馬生鮮超市,清香帶甜的仙桃售價每斤可達14元。
“種植仙人掌,四季皆綠,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同時更有利于護林防火。”嚴江富說,“作為農村鄉土人才,發展農業是我的夢想也是我的使命,讓父老鄉親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致富奔康更是我的目標。下一步,我打算讓仙桃走出大山,讓更多人依靠它富起來。”
文化“活水” 澆開幸福之花
蜿蜒的小路一直延伸到村里,青山與綠水環繞間,峰巒聳翠,溪流潺潺。村里的房屋充滿民族特色,放眼望去,整個村寨干凈整潔、民族特色濃厚,景色宜人,透著當地獨有的“魚通”文化氣息。
村民劉橋柱依托優越的地理位置,在自家屋里開起了民宿。“我們主要經營民宿和餐飲,這里有獨特的魚通文化。”劉橋柱告訴記者,舍聯村90%的民房都是木石材質、通天轉梯,堪稱傳統建筑的“活化石”。
“過去每間魚通民居進門就是一個火塘間,為了保暖,家人都圍火塘而居。”走進正在打造中的民宿,獨特的裝修裝飾格外讓人著迷,劉橋柱一邊介紹,一邊帶著記者感受魚通文化。
劉橋柱告訴記者,魚通文化是大渡河流域從瓦斯溝到孔玉地區所獨有的一種文化,是貴瓊文化的一個分支,有著自己的語言和民族文化獨特的表現形式。
據了解,魚通位于康定境內大渡河兩岸的溝壑之間,具體包括大渡河峽谷間的姑咱鎮、魚通鎮和麥崩鄉,當地人稱這一區域為下魚通,金湯鎮和捧塔鄉稱為上魚通,此地區既是藏彝走廊和茶馬古道貿易通道的交叉地帶,又是多元文化接觸和層積之區域。
“我裝修的這間茶吧其實就是農家書屋,這些書、裝飾、刺繡都是和魚通文化有關的。鎮上、村里的領導聽了我想做民宿的想法后很是支持,還把村上的產品直播間也搬到了我的民宿。”劉橋柱告訴記者,民宿餐飲也是和當地的特產有關的,像核桃須、刺龍苞、臘肉等。
“今年,在鎮黨委和村支部的帶領下,我們村種植刺龍苞,又多了一條增收的路子,現在我們不出門在家就可以掙錢了,腰包鼓了,生活也幸福多了,黨的政策真的是利萬家啊!”劉橋柱高興地說。
據了解,舍聯村著力推動產業發展,因地制宜調減低效作物種植面積,改種高效經濟作物,試點種植刺龍苞40畝。刺龍苞是無污染、純綠色的野菜,且營養豐富,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素有“山野菜之王”“樹人參”等美譽,深受市場歡迎。
“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文化是靈魂,需要我們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我們在舍聯村打造了紅色文化學習基地,并將農家書屋移到了老百姓家中。在接下來的建設中,我們將繼續充分挖掘魚通文化,比如魚通鍋莊、魚通刺繡等相關的民俗文化,將其結合起來推進鄉村振興。”魚通鎮黨委書記余翔說。
舍聯村立足資源優勢,轉變發展思路,圍繞鄉村振興總要求,正在繪就一幅環境優美、產業興旺、村民富裕的藍圖。